三重古地名
臺北盆地中包括二重埔、三重埔開墾較其他地區晚,大約在乾隆初葉,由大陸閩粵移民,閩粵一帶居民慣稱河岸沙洲之地為「埔」,屬未經開墾之可耕地。先民由新莊頭前庄地區向東河岸開墾「二重埔」為第二段之開墾地,二重埔在隔「後港仔溝」與東方至淡水河都通稱「三重埔」庄,開墾即第三段,茲將「舊地名」之起源分述如後。
一、二重埔
1.大有:乾隆十年間,泉州林姓開闢,以往此地富戶多,每當五谷王廟普渡,貢獻祭品豐富,故名大有。
2.頂崁:乾隆十年間,泉州葉姓開闢。因地勢較四周圍高亢得名。
3.陡門頭:乾隆十年間,泉州葉姓開闢。昔時「後港仔」溪溝為方便退潮帆船之進出,在此建造「擋水門」〈水閘〉,當地人稱之為「擋門頭」日人改名為陡門頭。
4.頂田心子:本區稱「田心子」者有二處,此地因地勢高,故以「頂」為之區分。
5.中興:乾隆十年間,泉州葉姓開闢。原稱「中莊」,因為處前、後莊之間得名,日據時期改名為中興。
6.五谷王:乾隆十年泉州李姓開闢,舊稱「後莊」,因境內有五谷王廟〈先嗇宮〉祭祀神農大帝而得名。
二、三重埔
1.竹圍子:乾隆十年間,安溪陳姓開闢。因靠大漢溪西北岸,屢遭水患,嘉慶年間,為防禦水患,沿河遍植刺竹,兼具防風防洪之功能,竹圍因此得名。
2.簡子畬:乾隆十二年原住民簡姓開闢。閩人俗稱「番」為畬故名簡子畬。
3.過圳:乾隆十三年,同安林拱照開闢。當年來往菜寮、五股,需經過路口圳溝故名之。
4.田心子:乾隆十三年,同安林拱照開闢。因聚落建於田地中心故名之。
5.菜寮:乾隆十四年,同安縣人林、李二姓開闢。位淡水河西岸,臺北橋頭西南,因當地菜園甚多或置放農具,或聚居此地,普遍在園中搭建草寮故名之。
6.同安厝:乾隆十四年,同安縣林姓開闢。位於菜寮南方,昔時居民概為同安人故以名。
7.大竹圍:乾隆十四年,同安李、陳二姓開闢。據說道光年間有彰、泉移民入墾於此,形成大村落,其屋外遍植竹林,用以防風兼禦盜賊。
8.長泰:乾隆十四年,泉州李姓開闢。當時「長泰號」染布店為本第一大地標,故取其店號為名。
9.六張:乾隆十五年,同安蔡姓向此地原住民承租土地開墾,因訂六張契約故名之。